绿色船舶驶入发展快速航道
发布时间:2023-12-11 来源:石纹系列
产品介绍

  蔚蓝海洋上,大河航道中,很多类型的绿色船舶应用电力、混合动力和清洁能源起航,为绿色发展提供不一样的节能环保型航运方案。

  今年4月,中国船舶集团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包括建造12艘甲醇双燃料动力大型集装箱船和4艘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两国在绿色低碳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

  10月11日,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湖北宜昌三峡游客中心(九码头)完成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我国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从远洋到内河,绿色船舶为何受到青睐?目前,绿色船舶生产和研发有哪些新突破?日前,记者对业内人士进行采访。

  今年以来,瞄准低碳清洁燃料动力,造船业牵手海运公司动作频频,绿色船舶不断取得新进展。

  LNG燃料领域,上半年,沪东中华累计交付大型LNG运输船9艘,新接订单金额超200亿元。中国船企在全球大型LNG运输船的市场占有率已提升至35%;

  动力电池方面,7月26日,由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承建的全球最大700标箱纯电动力集装箱船出坞下水,续航能力达到380公里,可实现全程纯电航行;

  甲醇燃料方向,7月,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河柴重工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甲醇燃料发动机首次点火成功,预计首型国产甲醇双燃料低速机产品将在2025年推出……

  不同技术路径的背后,是同样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船舶,即使用先进技术或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船舶。”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的人介绍,绿色船舶的主要特征一是环境友好,船舶产生的污染物少或能得到一定效果处置;二是节能高效,船舶能效水平较高,运营更节能;三是技术先进,一般会用技术方法或清洁能源提升船舶绿色水平。

  作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紧跟绿色低碳发展大势,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发展迅速,绿色船舶占比稳步提升。

  看增长趋势,当前我国交付的新造船舶中,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船舶占比为15.6%,新接订单中这一占比达到50%左右。随着国际上各类减排措施实施,两项占比还将继续扩大。

  看具体领域,LNG动力船舶应用已比较广泛,甲醇动力船舶已进入实船应用阶段;锂电池动力船舶正处在发展起步期。此外,近3年交付船舶中,水动力节能装置使用比例达到68.8%,并实现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当前,全球贸易量的80%以上通过海运完成,绿色低碳已成为船舶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今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新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提出到2050年左右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愿景。使用绿色替代燃料,是实现减排的重要路径。

  “作为客货运的重要载体,绿色船舶的发展对加快老旧船舶淘汰改造,促进港口绿色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推动水运设施标准升级等起到了关键作用。”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

  以不久前完成首航的“三峡氢舟1”号为例,该船为钢铝复合结构,乘客定额80人,主要是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额定输出功率500千瓦,最高航速28公里/小时,巡航航速20公里/小时,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据测算,“三峡氢舟1”号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三峡氢舟1”号的能源补给站为位于三峡工程下游杨家湾码头的“中国三峡绿电绿氢示范站”,这是国内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利用三峡电站发出的清洁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氢气经过压缩、储存、加注等环节,直接供给氢能源船舶。

  “水运自身具有运能大、污染少、能耗低等绿色低碳方面的比较优势,船舶作为水运行业中的主要运输装备,其绿色化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凸显这一优势。”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全国内河已发展LNG动力船460余艘。上海、江苏、湖北等省市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电动船舶发展。中远海运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开展换电模式电动集装箱船试点,甲醇、氢燃料电池等动力船舶也在试点发展。

  靠港岸电系统的完善让更多船舶用上绿色能源。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港口和水上服务区岸电使用量超5000万千瓦时。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近1.3万艘船舶改造,其中游轮、商品汽车滚装船和集装箱船实现受电设施全覆盖。

  “作为世界航运大国,我国应抓住2020年至2030年这个加速突破绿色船舶核心技术的关键窗口期,加快向海运强国迈进,为实现绿色船舶产业化打好基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受益于日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慢慢的提升的建造技术,近年来我国绿色船舶驶入发展快速航道。但总体看,当前绿色船舶规模还较小,完全走向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仍任重道远。

  “建造和经营成本高是原因之一。”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从调研情况看,绿色船舶建造成本远高于燃油船舶。例如,LNG燃料动力船舶较新建同等吨级的柴油动力船舶成本增加近40%。且受市场波动影响,LNG阶段性价格高于燃油,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挫伤船东应用积极性。

  “一些绿色船舶技术总体上还不太成熟。”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一些绿色船舶技术总体上还不太成熟,比如氨燃料船舶应用前景好,但氨燃料发动机还处于研发试验期。加之全球航运需协同发展、船舶常规使用的寿命较长等因素,绿色燃料的选择和替代仍需较长时间。

  不过,无论是推动水运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还是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低碳已成为船舶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一步,应加快完善绿色船舶发展的技术标准,开展示范应用、商业推广,并积极争取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引导船运企业加快建改造绿色船舶。”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有关负责人说,同时,加大绿色船舶关键技术和装备科研攻关,完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为绿色船舶提供高效便捷的运营服务,从而更好抢占绿色船舶国际竞争优势,加快我国向海运强国发展。(本报记者 韩 鑫)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地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已完工,具备实验条件。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量子计算领域的一项纪录再次被打破:美国波士顿量子计算初创公司QuEra建造的新型量子计算机拥有迄今数量最多的逻辑量子比特——达到48个,是此前逻辑量子比特数量的10倍多。

  6日,全球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位于辽宁盘锦的辽河油田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热熔盐新型储能注汽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研究者、监管者、医生、患者,还有医学期刊,都将重视这些试验以及这些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6日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成功投入商业运行,

  日前,相关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新能源产业资源回收利用可持续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涵盖原料生产、装备制造、电站开发运营、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由谁来承担回收责任”,是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线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要一直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不断的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经核算和评价认证,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共排放温室气体88.29万吨,使用绿电减排温室气体2.20万吨,接受社会捐赠碳抵消指标109.99万吨,在亚运会、亚残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

  记者5日从工业与信息化部获悉,工业与信息化部将深入推动新型无线、新型网络等关键研发技术,推动行业加快补齐高端器件、基础软件等短板,快速推进6G研发技术与创新。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近期取得了重要收获。其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建的考古队,会同航测、年代学、环境考古的专家,经过系统勘探和多地点解剖,新发现熊家岭、郑畈等多组史前水利系统。

  日前,在海南陵水的深蓝海面上,重达1300吨的海底数据中心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在大型海上吊装船的投放作业下,徐徐下沉。

  在产品质量、产品品种类型、产业规模、综合效益上实现新突破,才能不断的提高“以竹代塑”产品市场占有率曲竹自行车、竹制足球、竹餐具、竹电子秤……在今年的服贸会上,国际竹藤组织展厅中的各种竹藤制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德国和荷兰科学家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在一颗婴儿恒星周围的行星形成气体和尘埃盘内探测到水以及形成地球等天体所需的其他分子。科学家此前认为,这种极端环境不适合岩石行星形成,但最新发现表明,类地行星或许能在更广泛的宇宙环境中形成。

  人们通常认为,疾病是由异物(细菌或病毒)入侵人体引起的,但影响人类的数百种疾病,其实是由细胞蛋白质生成错误引起的。

  中国散裂中子源,为洞察微观世界、探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提供了新的“超级显微镜”,让中国科研人员的笑容更加自信。

  世界土壤日定于每年12月5日,旨在纪念世界著名土壤学家V.V. Dokuchaev的诞辰